原廠通知
美國micromeritics / 2025年11月份電子報-利用突破曲線分析法分析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的吸附劑
.jpg)
引言
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氣中的其他成分(主要是氮氣(78%)、氧氣(20.9%)和氬氣(0.9%))更能有效地吸收熱量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從20世紀初的280 ppm上升到如今的400 ppm以上,並且仍以每年幾ppm的速度持續上升。這種濃度上升引發了許多國家對未來一個世紀影響的擔憂。因此,人們正在研究新型吸附材料,以便直接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。
2019年,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65.58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,其中三大排放部門分別為交通運輸(29%)、電力生產(25%)和製造業(23%)。 (epa.gov)交通運輸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貢獻者,但直接捕獲其排放物卻十分困難。直接空氣捕捉 (Direct air capture,DAC) 是一種新興技術,能夠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,幾乎可在任何地點應用。在本應用說明中,我們研究了在潮濕(相對濕度 40%)和乾燥條件下,矽鋁酸鹽和 13X 沸石的直接空氣捕捉性能。此外,我們也將聚乙烯亞胺 (PEI) 和四乙烯五胺 (TEPA) 負載到矽鋁酸鹽和 13X 沸石的結構中,以增強其對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。
.jpg)
圖1.(左)聚乙烯亞胺(PEI)(右)四乙烯五胺(TEPA)
實驗
矽鋁酸鹽參考物質購自Micromeritics公司,13X沸石購自Zeochem公司。將4 mL聚乙烯亞胺(PEI)溶於20 mL乙醇中,使材料負載PEI。將10 mL三乙基氨基苯甲酸(TEPA)溶於20 mL乙醇中,使材料負載TEPA。然後加入氧化鋁或沸石(約1.0 g),混合物在50℃下加熱過夜並攪拌。之後棄去溶液,用乙醇洗滌樣品,然後晾乾。
為進行氮氣物理吸附測量,樣品在80℃真空條件下活化過夜。矽鋁酸鹽樣品採用中孔材料標準條件進行分析,13X沸石樣品採用微孔材料標準條件進行分析。由於PEI或TEPA會發生熱分解,因此採用低溫活化。
樣品在氮氣下原位活化,並在80°C下加熱12小時,以進行突破曲線或穿透(breakthrough)分析。在乾燥條件下,將含800 ppm CO₂的氮氣流(10 sccm)與純氮氣流(10 sccm)混合,分析樣品的突破曲線情況。使用氦氣(1 sccm)作為追蹤氣體,以確定突破曲線分析的起始點。
在潮濕條件下,先用水飽和樣品,然後收集潮濕條件下的CO₂穿透數據,分析樣品的穿透情況。採用此方法的原因是,水和CO₂會競爭吸附位點,並且在「實際」製程條件下,吸附劑在CO₂吸附過程中很可能含有大量的水。首先將濕氮氣流(8 sccm)與乾燥氮氣流(12 sccm)混合,使樣品達到水飽和狀態。接下來,將濃度為 800 ppm 的二氧化碳氮氣流(10 sccm)與乾燥氮氣流(1 sccm)和濕氮氣流(8 sccm)混合,採集了濕二氧化碳突破曲線資料。氦氣(1 sccm)再次用作追蹤氣體。
比表面積分析結果
採用氮氣物理吸附分析法測定樣品的比表面積。樣品分別在未負載PEI和TEPA後進行分析。我們預期負載PEI和TEPA後比表面積會下降,因為胺類物質會部分填滿材料的孔隙空間。下表1列出了比表面積結果,圖1顯示了SiAl(左)和13X沸石(右)的吸附等溫線。
SiAl和13X沸石的活化條件通常為400 °C,但負載PEI和TEPA的材料無法達到此條件。因此,所有材料均在相同條件下活化,以確保活化過程中PEI和TEPA不會從樣品中移除。純SiAl的比表面積在正常活化條件下可達到(SA = 208 – 220 m²/g)。
.jpg)
表1:PEI和TEPA負載前後材料的表面積
.jpg)
.jpg)
.jpg)
圖 1:SiAl(左)和沸石 13X(右)的氮氣物理吸附等溫線:未吸附(上)、PEI 負載(中)、TEPA 負載(下)
直接空氣捕獲的突破曲線分析
在潮濕和乾燥條件下,對所有材料進行了二氧化碳穿透測量。雖然所有測量的吸附量都很低,但由於二氧化碳濃度較低(400 ppm),穿透時間往往較長。在所有分析過程中,氦追踪氣體在混合閥打開後不久就會完全穿透,對於乾燥樣品,這發生在20分鐘(最短死區時間)後,而對於潮濕樣品,則發生在用水飽和後。在進行二氧化碳穿透分析之前,樣品先用水飽和,以便更好地評估二氧化碳與水的競爭或選擇性吸附。結論部分的表2顯示了所有材料的二氧化碳吸附量。
在潮濕和乾燥條件下,對普通矽鋁參考材料進行了直接空氣捕獲分析。穿透曲線如下圖2所示。二氧化碳的穿透速度比氦追蹤氣體慢,這是預期的,因為濃度非常低,而且矽鋁顆粒較大,預計會存在一些傳質限制。此外,我們觀察到,在比較乾燥和潮濕的結果時,容量明顯下降,這是因為 CO2 和水競爭吸附位點。
.jpg)
圖 2:在普通 Si-Al 上直接空氣捕獲的 CO2 吸附突破曲線(乾燥(左)和潮濕(右)條件)
與純Si-Al相比,PEI負載的Si-Al在乾燥條件下表現出顯著更高的CO₂吸附量(見圖3)。吸附量增加了近四倍。在潮濕條件下,CO₂吸附量顯著下降,但仍高於純Si-Al。
.jpg)
圖 3:PEI 負載 Si-Al 上直接空氣捕集乾燥(左)和潮濕(右)條件下的 CO2 吸附穿透曲線
在乾燥條件下,TEPA負載的Si-Al對CO₂的吸附量高於純Si-Al,但與PEI負載的Si-Al相比,其CO₂吸附量不到後者的一半(見圖4)。然而,在潮濕環境下,TEPA負載的樣品表現出優異的性能,其CO₂吸附量高於其他所有Si-Al樣品(包括乾燥條件下的樣品)。 TEPA是一種仲胺,它能與CO₂和水的吸附產生協同效應,進而提高整體CO₂吸附能力。
.jpg)
圖 4:TEPA 負載 Si-Al 上直接空氣捕集乾燥(左)和潮濕(右)條件下的 CO2 吸附穿透曲線
我們也分析了純沸石13X在乾燥和潮濕條件下的CO₂吸附能力(見圖5)。沸石13X是一種微孔材料,在乾燥條件下其吸附能力顯著高於矽鋁沸石。當暴露於潮濕環境時,沸石13X會優先吸附水而非CO₂,因此在水蒸氣存在下其吸附能力完全喪失。
.jpg)
圖 5:在普通 13X 沸石上直接空氣捕捉乾燥(左)和潮濕(右)條件下的 CO2 吸附穿透曲線
與未負載PEI的沸石13X相比,負載PEI的沸石13X在乾燥條件下表現出CO₂吸附量降低(見圖6)。這可以解釋為沸石13X的孔徑較小。沸石13X的孔徑遠小於SiAl沸石,因此PEI更難負載到孔隙中,且PEI會完全填充孔隙。這一點可以從材料的比表面積看出,負載PEI後,沸石13X的比表面積幾乎為零。在潮濕條件下,與乾燥條件下的未負載PEI的沸石13X相比,負載PEI的沸石13X的CO₂吸附量有所下降,但仍達到0.19 mmol/g,顯著高於潮濕條件下未負載PEI的沸石13X。
.jpg)
圖 6:PEI 負載的 13X 型沸石在乾燥(左)和潮濕(右)條件下直接空氣捕集 CO2 的吸附穿透曲線
負載TEPA的13X沸石在乾燥條件下對CO₂的吸附能力較弱(見圖7)。這種吸附能力的下降可能是由於TEPA覆蓋了沸石表面並堵塞了部分孔隙空間。在潮濕條件下,CO₂吸附能力顯著提高,在所有測試材料和條件下均達到了最高的吸附容量,達到0.31 mm/g。
.jpg)
圖 7:TEPA 負載的 13X 沸石在乾燥(左)和潮濕(右)條件下直接空氣捕集 CO2 的吸附穿透曲線
結論
本研究評估了SiAl和13X沸石在潮濕(相對濕度40%)和乾燥條件下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的性能。在乾燥條件下,SiAl和13X沸石均能吸附濃度為400 ppm的二氧化碳,但在潮濕條件下,由於二氧化碳與水的競爭吸附,它們的吸附容量顯著下降。為了提高其在潮濕條件下的二氧化碳吸附容量,本研究使用了聚乙烯亞胺(PEI)和四乙氧基苯胺(TEPA)作為胺類吸附劑。
負載PEI的SiAl在潮濕和乾燥條件下均顯著提高了吸附容量。在乾燥條件下,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從0.047 mmol/g增加到0.166 mmol/g;在潮濕條件下,吸附容量從0.028 mmol/g增加到0.058 mmol/g。負載TEPA的SiAl在乾燥條件下也提高了吸附容量,但不如負載PEI的SiAl顯著。然而,在潮濕條件下,其吸附容量從0.028 mmol/g顯著增加到0.198 mmol/g。
在乾燥條件下,以PEI和TEPA負載沸石13X會降低其對CO₂的吸附容量。這可能是由於PEI和TEPA分子尺寸較大,而沸石13X的孔徑較小,導致PEI和TEPA覆蓋並填充了沸石13X的孔隙空間。這也可以從負載PEI和TEPA的沸石13X的表面積降低看出。沸石13X對水俱有很強的親和力,在潮濕條件下不吸附CO₂。負載PEI和TEPA後,其在潮濕條件下的吸附能力增強,分別達到0.19 mmol/g和0.31 mmol/g。
本研究表明,在潮濕條件下,胺負載可以顯著提高直接空氣捕集的性能。雖然Micromeritics目前無生產用於直接空氣捕集 (DAC)的材料,但本應用筆記為在穿透式捕集系統中收集穿透數據奠定了基礎。下表 2 顯示了針對突破吸附能力進行的所有分析以及每次分析吸附的 CO2 量。
.jpg)
表 2:使用 SiAl 和沸石作為 PEI 和 TEPA 胺的載體材料進行直接空氣捕獲分析的 CO2 吸附量。
資料來源:micromeritics
若您對此產品有興趣,歡迎蒞臨明技公司 - micromeritics產品網頁或www.micromeritics.com 參觀